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媒介宝库栏目--->媒体杂谈-->详细内容
浅析周杰伦体育歌曲中的媒体间性
作者:于丽爽 日期:2007-1-16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周杰伦的歌词创作给人以题材广泛的印象,这种广泛其实是将媒体文化中的流行元素进行拼贴的结果。表现在周杰伦的体育歌曲种,就是借用流行的体育项目和明星,来引起受众对周杰伦的流行音乐的关注。本文将不同的媒体文化形式之间借用彼此的流行元素的现象称之为“媒体间性”。
关键词:周杰伦 体育歌曲 媒体间性
台湾歌手周杰伦2000年11月发行了第一张专辑《Jay》,在台湾唱片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创下了十几倍于其它歌手、销量30万张的奇迹,一战成名。2001年9月,周杰伦又
从表面上看,周杰伦的音乐创作给人一种题材广泛的印象。这种广泛表现在除了爱情之外,他还关心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家庭暴力、反对战争、吸毒等等。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只不过是周杰伦的一种修辞策略。他所谓的题材广泛,是对各种流行的媒体元素的拼贴。在周杰伦的歌词世界中出现最多的不是别的,而是今天的“流行语”。 流行语反映的是当下社会普通观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周杰伦对家庭暴力、吸毒、反战等问题的关注,是对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的关心。而对各种媒体文化中的流行元素的借用,就产生了功夫歌曲、游戏歌曲、魔幻歌曲、体育歌曲等等。当《卧虎藏龙》进军奥斯卡、《英雄》、《十面埋伏》在欧美的票房大战中高歌猛进的时候,《双节棍》开始了在意大利的流行音乐排行榜上“哼哼哈兮”;当《哈利波特》在全球掀起魔幻小说创作、电影改变高潮的时候,《威廉古堡》中那个会算命的胖女巫也隆重登场;当网络游戏《天诛》的新产品开发日趋完善的时候,周杰伦的《半兽人》开始出动……正是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借鉴当中,周杰伦将自己的音乐从内容上流行起来。
笔者在此提出“媒体间性”概念,试图对上述现象予以概括。“媒体间性”的概念是承“文本间性”或“互文性”概念而来的。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朱里亚·克利斯蒂娃,她用这一概念指 “一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也将“边界”和“文本间性”当成现代文本与后现代文本的一个重要区别。 J.亨利希•米勒在《幽灵效应: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文本间性》 中提出:“我把‘Intertextuality’一词看作一个新术语。它是由说英语的文学专业的学生新近编造、或者从法国理论中转译过来的,用以命名一个文本与其他先前存在的文本的关系。这个新词的生僻之处在于它并不意味着两个文本或更多文本交织在一起。它意指横亘一段距离(‘间’),在两个相互独立的文本之间的关系,即便新的文本明确地提及到了先前的文本。这两个文本并非真正地交织在一起,而是通过使它们分开的间隔产生着共鸣”。
国内最早提出“媒体间性”概念的是厦门大学的黄鸣奋。在对新媒体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已有的理论资源,他提出了“媒体间性”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人类传播史是各种媒体形成、发展并彼此互动的历史。各种不同性质的媒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媒体间性(media-textuality)。旨在对上述关系加以探索的作品,就是我们所欲探讨的‘媒体间性艺术’”。 黄鸣奋所说的“媒体间性”,仅仅指媒体之间的关系,而本文所说的“媒体间性”,是指不同的媒体文化形式之间,通过相互借鉴对方的流行元素而达到自我推销的目。首先必须是一种媒体文化形式中出现了流行元素,其次是其它媒体文化对之进行借用,并达到了自我宣传的目的。不同的媒体文化之间对流行元素的借用关系,本文称之为“媒体间性”。
体育歌曲是周杰伦音乐创作中极富魅力的一部分。一方面他借助流行的运动项目来吸引受众对他的音乐的注意;另一方面,他又一反体育歌曲创作中宏大叙事的传统手法,从一个普通的体育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体育和普通人之间的故事。正是这种“平民化”的视角,拉近了接受者和周杰伦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体育歌曲和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使得周杰伦能够独树一帜,广受欢迎。
回想一下我们熟悉的体育歌曲,比如《亚洲雄风》、《黑头发飘起来》、《五星红旗》、《铿锵玫瑰》等等,以及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这些歌曲是那么的豪迈,那么的大气,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但是离开一定的背景再来听这些歌的话,却暴露出它和个人、和日常生活的距离。比如“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离开亚运会这个背景,亚洲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对着邻居唱歌的时候,需要摆明我的亚洲人身份吗?我对着自己唱歌的时候,关于亚洲的认同能给我什么帮助呢?这些歌曲都是将一个小我拉到一个宏大叙事当中,将个人视为主旋律的一个音符、万人合唱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忽略的和声,所以个人在其中是没有位置的。但是周杰伦的歌,却能够从一己的感受出发,再现了个人和体育之间的关系。
周杰伦的体育歌曲中最著名的有两首,一首是关于篮球的《斗牛》,一首是关于乒乓球的《三年二班》。虽然唱片公司的宣传一再介绍,周杰伦从小就喜欢玩篮球,而且现在的篮球技术也不错。但是周杰伦选择篮球作为歌曲创作的题材,显然并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爱好。在周杰伦关于音乐的理想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企图使得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那就是他要走向世界,希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音乐人,最好是一提起中国人就能让老外想起有个唱歌的叫周杰伦。这一点在关于功夫音乐的访谈中曾多次被强调,而且在谈到“中国风”风格的时候,周杰伦也反复指出,他就是想做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来吸引世界的注意。与其说周杰伦的理想是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不如说周杰伦的理想是通过那些在世人面前已经符号化了的中国元素,将自己推向世界。而在今天中国人的记忆里,篮球和一个名字紧密相连——姚明。和已经成为历史的李小龙不同,姚明是活着的“中国走向世界”的神话。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姚明,周杰伦也需要姚明,让他搭上走向世界的特快专列。
姚明代表什么?在NBA赛场,这个身高2.26米的中锋Big Yao代表中国;在中国,这个名字代表梦想,代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风度和成功。2006年6月22日,在中国篮协公布的“学习姚明的职业体育精神”的文件中,中国篮协称姚明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他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智慧、坚韧的职业体育精神,成为中国体育历史上国际影响力最大的运动员之一。同时,姚明的成功还要归功于他的爱国精神和东方式的处世哲学。新华社同时配发的述评文章,则引用篮协评语,强调“爱国的姚明为中国篮球塑魂”。毫无疑问,今天姚明所代表的,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种最为可贵的精神。姚明身上所凝聚的勤奋低调、坚韧豁达以及种种闪光品质,使得姚明成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参与外部世界的最佳范本,姚明精神也因此成为了我们社会最为宝贵的一种财富。 搭上姚明这辆快车,周杰伦的目的性何其明显。周杰伦在台湾举办的第一场大型演唱会,就把篮球场搬上了舞台,在舞台上尽情挥洒了一番他的篮球球技,彼时彼地,有多少人会在这种表演中看到姚明的影子。
《三年二班》则选择了中国的国球乒乓球,而不是让中国人很受伤的足球或者美国人喜欢的橄榄球。在这首歌的MV里,周杰伦化身为一个乒乓球高手,他有能力夺得冠军,但是就在比赛即将胜利的一瞬间,他放弃了比赛,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潇洒地扬长而去。这首歌传达的是普通人对于体育运动的一种反思。作者认为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不是争夺奖牌。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首歌应该送给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推选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歌,向全世界宣布,体育运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排一个奖牌榜。
在这首歌中,有三方力量在对决。一方是三年二班的周杰伦同学,他的乒乓球打得很好,但是他并不认为打得好就一定要去参加比赛争夺冠军;一方是学校的训导处,很显然,“训导处”的命名已经告诉我们,它就是要教训我们点儿什么,它一定是拿着刻好的尺度等待在那里,并用这个尺度来衡量我们、评价我们的;而第三方则是被训导处的尺度规范出来的乒乓球比赛中的对手,这个对手已经完全放弃了反思精神,一心一意的想要通过比赛来证明自己、炫耀自己。于是,故事开始了。
在歌曲的开头和中间部分各有一段对白,开头的对白是校园广播播报的训导处通知,要求三年二班的周杰伦同学马上到训导处去。歌曲一开始,就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是什么原因,周杰伦要被叫到训导处去呢?
(训导处报道训导处报道,三年二班周杰伦,马上到训导处来!)
眼睛你要擦亮/记住我的模样/表情不用太紧张/
我是/三年二班/我专心打球的侧脸还蛮好看/
黑板/是吸收知识的地方/只是教室的阳光/
那颜色我不太喜欢/没有操场的自然/
为何比较漂亮的/都是在隔壁班/还有考卷的答案/
我刚好都不会算/没关系/再继续努力/没关系/
为什么上课时举手很难/为什么拿线上宝物简单/
为什么女生不喜欢太胖/为什么別人手机在响/
原来是因为周杰伦同学参加了一场比赛。周同学在比赛中心情很放松,注意力也不集中,还在胡思乱想。在这些胡思乱想当中,我们发现周同学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因为考试卷上的题目他刚好都不会算;他还不喜欢上课,想去操场上玩;他关心的不是隔壁班谁的学习成绩最好,而是谁长得更漂亮;他也很纳闷,为什么在网络游戏中他能表现神勇、到了课堂上却萎靡不振呢?走神归走神,比赛还要继续:
正手发长球的打法只是初级乒乓/反手短打再狠狠杀球是高级乒乓/
迴转技巧乒乓/前场速攻乒乓/对墙壁/在练习/乒乓/乒乓/
这第一名到底要多强/(不用问/一定有人向你挑战)
到底还要过多少关/(不用怕/告诉他们谁是男子汉)
可不可以不要这个奖/(不想问/我只想要流一点汗)
我当我自己的裁判/(不想说/选择对手跟要打的仗)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又发现周同学原来是一个乒乓球高手,而且平常训练也很刻苦。这说明周同学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是能够在某些方面发愤图强做到最好的,前提是他自己愿意。但是周同学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学生,他反对比赛就是为了拿第一的普遍看法。他认为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流一点儿汗,而不是去比较第一名到底要多厉害。为什么我们要听从学校的教导和安排,而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呢?正当周同学在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另外一个声音将他拉回到现实世界。那就是训导处的声音。训导处的教育方针是争取第一,为校争光:
(全体师生注意,今天要表扬一位同学,他为校争光,我们要向他看齐!)
我不想/就这样一直走/每天都遇上/充满敌意那种眼光/
等机会/就是要打倒对方/这种结果我不要/这虚荣的骄傲/
这目的很好笑/我其实都知道/你只是想炫燿/
我永远做不到/你永远贏不了/我永远做不到/你永远贏不了/永远都贏不了
周同学是否曾经拿过第一名不得而知,但是显然,周同学对第一名要享受的“待遇”很不适应,他认为一个人拿了第一名,就会成为其它人的目标,会遭受很多敌意的目光。别人争夺第一名的目的就是为了炫耀,就是为了证明“我比你强”,但是周同学不但自己不想拿第一,还不想让别人舒舒服服的拿第一。在MV里,周同学在比赛即将胜利的瞬间,放弃了比赛:最后一个扣杀过去,周同学就会赢得冠军,但是周同学在玩了很多花哨的动作之后,故意把球打飞了。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知道,我比你强,但是我不要那个奖。周同学显然和训导处的教诲斗争了很久,却很难迈出有实际行动的第一步。
走乡下/寻找哪有花香/(为什么/这么简单你做不到)
坐车厢/朝着南下方向/(为什么/这种速度你追不到)
鸟飞翔/穿过了这条小巷/(为什么/这么简单你做不到)
仔细想/这种生活安详/(为什么/这种速度你追不到)/不好笑/不好笑/不好笑
我不想/就这样一直走/每天都遇上/充满敌意那种眼光/
等机会/就是要打倒对方/这种结果我不要/虚荣的骄傲/
周同学的反思已经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他想反对的是训导处所代表的一切,是学校教育当中让他不舒服的一切。进而大到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向别人设定的标准靠拢,以便得到一个好听的“盖棺论定”呢,还是向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负责,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快乐的猪呢?周杰伦的音乐之所以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就是因为在他的音乐中,永远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角度、一种声音,他总是能够让我们听到更多,想到更多。
作者:于丽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博士生